转型创新 涂企“往哪转”才是关键
转型创新 涂企“往哪转”才是关键
近来,“转型与创新”在涂料企业界中被频繁提起并引起了高度重视。在此,许多涂料企业都在谋求转型与创新。但是涂料企业要先想清楚“往哪转”的问题,否则,转型创新将失去方向,或落入空谈。
提升涂料企业在产业价值链当中的位势
本土涂料企业的习惯思维是通过低成本的大规模制造带来增长。这也是中国经济在过去增长的主要动因。在原来的全球分工体系下,中国涂料企业的总体位置是在微笑曲线的底端,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。我们先是依靠强劲的出口需求、进而是强劲的国内需求增长、然后是强劲的4万亿投资拉动,每一波都带来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,企业只需要解决大量生产问题,就能带来快速增长和繁荣局面。
然而,时下经济形势逆转,出口萎缩、国内需求增长缓慢甚至下滑,中国经济在寻求整体转型而投资锐减,涂料企业再奉行大规模制造的战略,必然陷入整体被动。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,必须寻求向微笑曲线的两端——这是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——转型。
一言以蔽之,战略转型的方向只有一个:提升涂料企业在产业价值链当中的位势,成为产业价值链的控制者,或至少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。这是战略思考的首要问题,也是本土涂料企业重视不够的问题。
第一选择——企业往最终用户品牌发展
按照价值链理论,越接近客户的涂料企业越有影响力。所以,转型的第一选择是往最终用户品牌上发展,即“控制市场”,避免随时被替代或抛弃的命运。丰裕经济时代的总体特征是,有品牌的替代没品牌的,没品牌的用户产品通过后向一体化来替代中间产品。
控制客户的涂料企业,战略自由度更高;而加工制造企业,伸缩的空间就狭小得多,抵抗风险的能力也极为脆弱。西班牙服装品牌飒拉(zara),在上世纪70年代还只是一个制造工厂,因为一个德国订单的取消,企业频临绝境,而后立志成为价值链控制者,强力向用户品牌转移,如今成为行业领袖。
“经济有周期,技术会进步”,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。而最终用户品牌因为控制产业价值链,战略空间自然更大。像飒拉品牌,自身只持有一半产能,在经济波峰时期,富余订单外包,在经济波谷时期,外部订单取消,自身产能仍能很好维持。韩国三星也是如此,这还能保证在技术进步的时候,把落后技术转移给价值链的附属者,规避自身的风险。而那些轻资产的价值链控制者战略自由度更高。
实际上,加工制造环节很容易成为价值链控制者的蓄水池甚或垃圾场,在经济波谷时期陷入被动,甚至就此破产。本土企业必须寻求向最终产品和用户品牌上发展,提高掌控自身命运的能力,避免陷入江淮客车的被动局面。而且,这应该成为优先选择,因为中国本身有巨大的市场,本土企业更容易贴近市场,了解本土用户的价值观念和使用环境。像工程机械领域的长沙三一、医疗设备领域的深圳迈拓,都是近十年成功实施战略转型的标杆,他们的转型方向就是控制市场。
第二选择——企业往技术或资源端发展
所以,转型的第二个选择是往技术或资源端发展,所谓“控制技术”,提高用户品牌涂料企业对自己的依赖性。被视为全球涂料企业楷模的英特尔即是典型代表。这种转型对中国涂料企业而言要更难,技术的积累和发展非一朝一夕之功,尤其是欧美日等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对我们的技术封锁。
向控制技术转型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是,技术或资源也需要建立品牌。就像英特尔那样,把技术品牌放到最终产品上,增加了顾客的粘性,也形成与用户品牌的相互制约。
在近些年,控制技术的流行趋势是:那些试图掌控产业价值链的涂料企业,大都强调把技术品牌和用户品牌叠加在一起,可口可乐是被熟知的把原液技术和用户品牌叠加在一起的模范。中石油和中石化从原油加工领域,大力向润滑油品牌和加油站品牌渗透,进而形成对产业链的绝对化控制。而世界著名高端男装品牌,则从用户端品牌向技术端延伸,在全球寻找最好的羊毛、丝绸、棉花产地,比如其几乎控制了全球最好的安哥拉羊毛的一半产量,并大力开发各种材质的混纺技术,强化对价值链的控制力。
对于中国涂料企业而言,顺应这种规律,从控制市场向控制技术转移,并形成技术与市场的良性互动,才是未来能够掌控价值链,与欧美日等全球一流企业抗衡的关键。华为的持续成功即是源于此。
尽管,从简单加工制造环节,向控制市场和控制技术转移,是涂料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向。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中国涂料企业向这个方向去发展,进而形成中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。但并不是所有的涂料企业都能走到那种方向上。
毕竟,健康的产业价值链要有控制者,也会有加盟者。以加盟者的身份,形成在价值链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,是很多本土涂料企业的现实选择。要想做到这一点,本土涂料企业需要像富士康学习,紧跟价值链控制者的战略,不断提高自己的工艺能力和高效率的管理能力,并最好与控制者之间形成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的伙伴关系,或者直接的资产联系。
总之,涂料企业实行转型战略不能盲目地进行,需要更好地理解战略转型的方向。企业只有转型目标明确了,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长远。
家居热线